一位法国公民曾在上海为30万难民提供庇护。

图片[1]-一位法国公民曾在上海为30万难民提供庇护。-而安资源分享网 图片[2]-一位法国公民曾在上海为30万难民提供庇护。-而安资源分享网 图片[3]-一位法国公民曾在上海为30万难民提供庇护。-而安资源分享网 图片[4]-一位法国公民曾在上海为30万难民提供庇护。-而安资源分享网

 

饶家驹,本名Robert Charles Emile Jacquinot de Besange,1878年诞生于法国西部桑特市。他在英国、比利时等国接受多国语言培训,最终成为一名熟练掌握多国语言的传教士。1913年,饶家驹历经艰辛抵达上海,与这座城市结下了长达27年的深厚情谊。

在创建南市安全区之前,饶家驹曾在徐汇公学(现名徐汇中学)担任监学,教授法文和化学,同时兼任震旦大学教授。不幸的是,1914年他在制作烟火时不慎引发爆炸,导致失去右臂。1926年,他担任上海华洋义赈会会长,更加热忱地投入到赈灾工作中。

1937年8月,淞沪会战爆发,众多难民被隔绝在租界之外,生活陷入极度困苦。饶家驹对这一状况深感痛心。同年9月,他邀请法国舰队副总司令毕果(Le Bigot)陪同,前往日本总领事馆拜会日第三舰队司令长谷川清,恳求日本停止轰炸安全区。1937年11月2日,饶家驹向时任上海市市长俞鸿钧提出建议,在南市划出一区域接纳难民。此时,南市部分居民已迁入租界,空出大量房屋,并有众多公共场所可供利用。11月5日,饶家驹以“上海国际红十字难民问题委员会”的名义,与日本总领事冈本季正交换了英文信件。

上海南市难民安全区分布图描绘了这一历史时刻。

饶家驹凭借其多变的角色和智勇双全的交涉,成功促成了中日双方签署协议,确保军队和军事力量不得进入安全区。到了1937年11月9日下午5点,位于上海南市区方浜中路以北、人民路以南,紧邻法租界的1平方公里区域内,飘扬起多面红十字旗帜,标志着安全区的成功建立。

苏智良指出,南市难民安全区成立之初,首先将城隍庙、豫园、小世界以及各学校、教堂辟为收容所,迅速收容了2万余难民。随后,收容所数量不断增加,最多时达130个,安全区内难民人数超过10万。

安全区的资金来源是?饶家驹曾向罗斯福总统争取到70万美元。

这个大约1平方公里的区域,在东方战火中成为了“诺亚方舟”,接纳了大批难民。然而,这些逃难者衣不蔽体、食不果腹,如何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成为一大难题。同时,人口密度的大幅增加也给管理者带来了持续的挑战。

在此期间,安全区负责人饶家驹及其团队运用智慧,确保了安全区的正常运行;一批共产党员投身于难民救助与教育工作;同时,众多中外慈善团体也积极参与,努力维持该区域的稳定。

苏智良提到,南市难民安全区设立了监察委员会,饶家驹担任主席,全面负责区内事务。为便于管理,安全区被划分为9个分区,每个分区设有一位区长,下设总务、文书、训导、给养、庶务、卫生、清洁、登记、调查、医务等各组。“当时,饶家驹办公的安全区监察委员会位于城隍庙山门东面,遗憾的是,现在已经拆除了。”苏智良在展示图片时说道。

苏智良团队在斯坦福大学档案馆发现,1938年5月,饶家驹与罗斯福总统会面的具体情节。罗斯福总统对饶家驹在上海远东的英勇事迹表示高度赞赏,认为在人类历史上,没有人能成功创建一个真正的中立安全区来保护数十万人的生命。苏智良提到,罗斯福总统深受感动,以实际行动表达对饶家驹的尊敬。在他的支持下,美国红十字会转交了总计70万美元的救济金给中国,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。

除了这笔资金,许多慈善团体和人士也积极参与安全区的筹款活动。例如,1939年5月,一场“古今柬帖展览会”吸引了谢晋元、虞洽卿、梅兰芳、黄金荣等众多名流的支持,门票仅售3毛,却筹集了三四千银元,全部捐给了饶家驹的安全区。

苏智良还指出,根据历史资料,饶家驹几乎每天都在难民区内巡视,安抚难民情绪。安全区面临缺水问题时,他会请求法租界协助供水;难民区发生房屋倒塌和火灾等紧急情况时,他会亲自前往现场处理并维持秩序;当第七区区长克扣难民食粮、私吞难民衣物的事情被揭露后,饶家驹将其撤职,并将第七区并入其他区域。

2015年,93岁的李秀凤回忆起安全区的往事时说,当时难民所每天为每位难民提供两顿饭,主要以面包和馒头为主,确保他们不会饿肚子。

1940年6月16日,饶家驹受法国天主教会派遣,离开中国前往巴黎从事战时救济工作。由于南市难民区缺乏主持人,这个存在了近千日的安全区很快就不复存在。这个安全区先后保护了30万中国难民。

文章来源:尔德资源分享网 https://edvjjs.cn/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6 分享